法师开示

分类:

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: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?

放下名利枷锁,老实念佛(上)

现代人的生活很忙碌,从出生到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再到社会。不外乎为美好生活做准备。追名逐利。俗话说:"从生到死,追名逐利永不停歇。有多少人认真反思过人生的意义?有多少人认真反思过生命的意义,思考过生命的价值,思考过我们生活的宇宙和环境的真相?我们熙熙攘攘,究竟为了什么?这让我想起一个公案。

相传,清朝乾隆年间,金山寺有一位高僧,不仅学识渊博,而且聪明伶俐。一天,乾隆皇帝穿着朴素的衣服,带着一两个随从,化名高天锡来到金山寺巡视。但看此人头戴青缎帽,手执象牙扇,身穿绸袍马褂,脚踏双梁软鞋,气质、神态与一般人非同一般;住持慧眼一看就知道此人不是一般富贵人家的闲散之辈,于是便叫客僧出来殷勤接待。一路上,山路弯弯,石阶整齐,客僧小心翼翼,全程向导,陪同乾隆皇帝上山,过了头门、二门再过三门,乾隆皇帝和客僧来到了长江边。长江的壮美令人折服,只见江中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,滚滚长江,恰逢夕阳西下,晚霞映照,赏心悦目,好一幅 "长江绕日 "的诗情画意。

这时,乾隆皇帝突然问道: "请问法师,每天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多少?" 智异和尚听了,心想:这个问题大有深意,此人一定不是等闲之辈,江面上这么多船,尤其是在江的两头,隐约可见,怎么数得过来?僧人气定神闲,缓缓说道: "常人看来,长江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船只、成百上千的驳船,来来往往,但在贫僧看来只有两艘。

乾隆皇帝听了这个回答,觉得很奇怪,就说:"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那么多,为什么说只有两艘呢?和尚回答说:"只有两艘船,一艘为名,一艘为利。"

乾隆皇帝听了,觉得这位法师真是智慧过人,与众不同。这就对了!只有两艘船,一艘为名,一艘为利!一点也不错!

上述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。世界上那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,为了什么?无非就是 "名 "和 "利 "两个字。但这值得吗?这些名和利是永恒的吗?我们可曾认真想过?

其实,佛教认为,世间万物都是因果报应、无常的,没有所谓的永恒。宇宙与形、住、坏、空密不可分,万物都逃不过生、住、变、灭;不仅世界是无常的,我们的身心也在不断变化; 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四大元素(地、水、火、风)的假合,聚则生,散则灭;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过程,谁又能例外呢?
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 "阎王五封信",故事是这样的:

有一个人还没准备好死,就被阎王带走了。他死后见到阎王,觉得很不讲理,就向阎王告状,说阎王做错了事。他说:"你!(指阎王)你太不讲道理了。你让我来见你,就应该早点通知我!你应该早点通知我,等我把一切都准备好,因为我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处理好。无论如何,你都应该先给我提个醒,捎个信。现在你就这样把我抓来了!你太不讲道理了。"

阎王对他说:"我已经给你捎过信了!我以前给过你几封信,但你没有意识到。"

他说:"我从来没有收到过你的信。"

阎王说:"你还记得吗?你的眼睛是什么时候开始模糊的?你再也看不清楚东西了?"

他说:"是的,我四十多岁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模糊了。"

阎王说:"是的,这是第一个字母。"

他继续问:"那第二封信呢?"

阎王说:"你的耳朵是什么时候失去听力,变得有点聋的?"

探索内心深处的宁静: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?

他说:"是的,在我不到五十岁的时候,我的听力就下降了。" "这是第二封信" 他又问:"那第三封信呢?

他又问:"那第三封信呢?"

阎王说:"在第三封信里,你的牙齿是不是都慢慢掉光了?"

他说:"是的!哦,这是给我的第三封信!我不到六十岁就开始掉牙了。我没想到这是你的信,阎罗王。第四封信又是什么呢?"

阎王回答说:"你的双腿是什么时候变得又酸又软,一点也走不动了?你的背也慢慢开始驼了吗?"

他说:"是的,这就是第四个字母。"

阎王慢悠悠地说:"这次你还有什么要说的?"

他认真地想,自己活了这么多年,从来没有珍惜过自己的生命,早该醒悟了才对。他的牙齿脱落了,眼睛模糊了,耳朵失聪了,双腿再也走不动了,背也慢慢驼了,这些都是阎王寄给他的信。但他一直没有察觉。

他又问:"那第五封信是什么?"

阎王回答说:"这第五封信,你自己的头发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白的?"

他说:"更早。我每天都在为功名利禄而奔波,日思夜想。不到四十岁的时候,我的头发就开始变白了。哇哦 这就是第五封信?其实,这封信来得最早"。

就这样,这个人无话可说了。

我们的生命不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匆匆浪费掉的吗?我们有很多的欲望和渴求,包括前面提到的名和利;我们的生命就在这些虚幻不实、如浮云般的追求中度过。我们的贪婪让我们失去了生命原本的价值和方向;有时不是需要,而是想要;我们想要的太多,不仅想拥有地球,还想拥有空间。我们不仅想拥有地球,还想拥有太空。如果宇宙都是我的,那就更好了。我们不知道 "万丈高楼,夜眠三尺;千般美味,一日三餐"。我很遗憾!回想百年,今人皆成古人。一切功名利禄,不过是海市蜃楼。因为日日营营役役,没有想过人生的目标和理想,甚至没有因缘学佛修行,生前死后,灵魂在哪里更是不清楚,只是带着一生的善行恶业,在六道轮回中轮回;人为羊而死,羊为人而死,生死轮回,死生轮回,生生死死,永无出期。这是何等的遗憾。

放下名利枷锁,老实念佛(中)(摘自 8 月 7 日教案)

生死何以实现?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我们的生活负担是如此之重,每天的生活是如此之忙碌;为了学业,为了事业,为了家庭,为了理想。所谓 "立德、立功、立言"。我们每个人都喘不过气来。我们身心俱疲。如何才能减轻这些负担,如何才能让我们释怀?

说到这里,我又想起了佛陀时代的一个故事:

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,于是去见佛祖,想寻求解脱之道。

佛祖什么也没说,只是给了他一个背在肩上的篮子,并指着一条碎石路说:"捡起一块石头,每走一步就把它放进去,看看感觉如何。" 那人照佛祖的话做了,佛祖快步走到小路的另一端。

过了一会儿,那个人走到了小路的尽头,佛祖问他有什么感觉。

那人说:"感觉越来越重。"

"所以你才会觉得生命越来越沉重" 佛陀说:"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时,背上都背着一个空篮子,在人生道路上每走一步,都要从这个世界上取一样东西放进去,所以背上的担子越来越重,越走越觉得累。"

那人问道:"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些沉重的负担吗?"

佛祖反问他:"那么,工作、爱情、亲情和友情,你更愿意拿出哪一样呢?" 那人听后哑口无言。

佛陀说:"既然你很难舍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,那就不要考虑背负的沉重,而要考虑拥有的喜悦。我们每个人的篮子里不仅装着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,也装着责任和义务。当你感到沉重时,也许你应该庆幸自己不是别人,别人的篮子可能比你的大得多、重得多。这样一想,你的篮子里不就有更多的快乐了吗?" 那人听后恍然大悟。

佛教认为,万法唯心。俗话说:"苦乐由心造,冷暖在我身";苦乐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,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;其实,人生在世,有很多的幸福和快乐,只要我们不执着于它,不要总是把过去的包袱背在身上,放在心里; 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逆境和困难,无论得失,多从积极的角度去思考。我们会发现,心中的负担自然会慢慢减轻。

然而,佛教所谓的解脱,就是彻底放下,不被外物的假相所迷惑、所蒙蔽;我们之所以不能开启智慧,不能得到自在,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贪念,太多的放不下; 我们放不下名,放不下利;我们放不下情,放不下亲,放不下爱,放不下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......,如何舍得?首先要做到不贪名,不逐利,放下一切缘分,如何才能做到?

放下名利枷锁,老实念佛。

(接 8 月 8 日):

在莲宗八祖莲池大师的《竹窗随笔》中,也有如下记载: 莲池大师不远千里来到京城,拜访大名鼎鼎的光融大师求教,光融大师对莲池大师说:"你要守住本分,不求名利,不攀缘。只要明因果,念佛就好。" 莲池大师受教而退。当时,与他同行的人都笑莲池大师说:"那人不会说这些话,千里迢迢而来,以为可以求得什么高妙的见解,原来不值半文钱。"莲池大师说:"我不值半文钱。莲池大师说: "这是看他的好处,我们仰慕他,至此,他却不讲玄虚来凌驾于我们之上,只老老实实,以自己的亲身经历,贴近作品的精髓,给我们指点和启迪。因此,这就是他的好处"。

以上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需要的。首先,一个人必须坚守自己的职责。孩子有孩子的责任。母亲有母亲的责任,父亲有父亲的责任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。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做起来也非常困难。一个人必须真正学会不贪图名利。不外求,不攀比。还要懂得因果。更重要的是,要一心念佛,求生佛国。

这就是佛教的全部教义。我们要以祖师大德为榜样,老老实实地学习、修行,这是我们人生的大事。佛教认为,要去除我们的贪、嗔、痴烦恼,唯一的办法就是修行,身拜佛、口念佛、心想佛。去除我们的贪嗔痴,破除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。这就是努力修行,使邪念不生,身口意三业逐渐清净。佛法其实就是引导我们出离生死、渡过苦海的一种方法,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,佛法也就有八万四千种,但这么多的佛法,学佛者该选择哪一种,该从何入门,从何入手呢?因此,慈悲的佛陀特别为我们开示了念佛法门。只要我们一心念佛,老实念佛,真诚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我们往生彼岸。这就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之处。下面,我们想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例子:

民国初年,我们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倓虚大师在哈尔滨观音寺传戒,请他的法师谛闲大师为戒子。受戒期间,一位名叫修无师的僧人来到戒师家帮忙。他笨手笨脚,出家前当过木匠,不识字,只会念 "阿弥陀佛"。受戒期间,他愿意照顾伤风感冒的病人。然而,几天后。他向老和尚告辞。说他要走了。

住持徐缦达大师没有责怪他。定西大师听说他要走,就对他说:"我们已经传戒五十三天了,还没有圆满,你怎么能中途离开呢?他回答说:"我不去别的地方,我要去西方极乐世界。" 两位法师听得目瞪口呆。他们问他哪天出发。他说不出十天就走,还让常住准备了两百斤干柴为他火化。因此,Amanda Xu 和 定西 两位大师都非常钦佩他。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,身体还这么好,也没有生病,但他知道大限将至。第二天,他又去找两位法师,说自己今天就要走了,赶紧为他做准备。他还请常住的几位法师帮他祈福,送他上路。他在铺位上盘腿坐下,供养人请他留下一首诗或偈作为纪念。秀悟大师说:"能说不能行,不是真智慧。说完,他就不再说话了。诵经约十五分钟后,他坐化了。

试想,一生只念一句佛号,别无所求,真的能念到一心不乱。他虽然不识字,不会讲经说法,能预知自己的死期,也不知道能度多少众生。他只要老实念佛,就能预知死期,这就是修行的功夫。这就是修行的技巧。他是真正在践行佛法,树立榜样。我们佛教徒应该从中得到启迪和觉醒!佛法是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,如果只懂理论而不去实践,是得不到真正的利益的。

我们应该知道,越是放下,越是向前;放下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。徐遐达长老曾说:"放下,是一种自在和快乐。

让我们放下一切名利的枷锁,一起老实念佛,一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--这是我们最终的追求。这是诸佛菩萨最大的心愿。

标签:

返回列表